【橙新聞】廣東中小學引入AI教育 專家倡平衡創新與倫理
廣東省教育廳官網顯示,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,省內中小學將分階段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。該政策與廣州市早前公布的《AI教育三年行動計劃》形成配套,首批試點學校已獲配發統一開發的智能教學系統。
大灣區新媒體協會秘書長曾晶晶向南方都市報表示:「階梯式課程設計能兼顧不同學齡認知特點,建議將AI工具融入傳統學科教學。」其團隊近期聯合深圳科技企業,開發出適配初中物理課的虛擬實驗模塊。
教育資源配置差異引發關注。廣東省體改研究會數據顯示,珠三角九市85%的公立學校已完成AI實驗室建設,粵東西北地區覆蓋率僅為32%。會長彭澎透露,省級財政將撥付專項經費縮小區域差距。
倫理爭議伴隨技術落地顯現。廣州天河區某重點中學家長群流傳的聊天記錄顯示,有教師質疑學生使用AI寫作工具完成讀後感作業。該校教務處回應《橙新聞》稱,正在制定AI作業使用規範指引。
廣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負責人強調:「AI素養培育需守住教育本質,我們嚴禁任何形式的智能代寫行為。所有教學平台均啟用AI檢測功能。」
行業觀察人士指出,師資培訓成為關鍵制約因素。某師範院校內部調研報告顯示,全省僅17%的中小學教師接受過系統化AI教學培訓。深圳南山實驗學校開發的「AI助教使用指南」,近期被多地教育局列為參考範本。
值得注意是,政策實施面臨代際認知差異。48歲的東莞家長陳女士向記者展示12歲兒子用AI生成的科幻小說,坦言「既驚喜又擔憂」。這種矛盾心理在家長群體中頗具代表性,反映出技術創新與傳統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。